岷县洋芋蒸菜
作者:鱼瑞萍
(相关资料图)
朗读:范海燕
每次吃到蒸菜,都会引起我对学生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。
那时我正读高中,班上学生中,多一半是农村来的住校生,我家住城里,但对同学们的住校生活充满着一种神秘感,还有几分莫名的向往。我和班上几名住校的女生关系处得都很好。隔一段时间就要把他们领回家,让妈妈做顿好吃的让她们改善改善。有一次下大雨,住校的同学们留我到宿舍里和她们一起做饭,第一次揭开住校生生活的神秘面纱,大通铺、小煤油炉,宿舍里散发的特有的混合气味,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。
我在同学宿舍里吃的第一顿饭就是简化的洋芋蒸菜,因为要赶时间,再加上也没有擦子,就直接把洋芋切块放在锅里,倒少许油放一点盐一炒,加上水然后挖一碗面均匀的盖在上面,盖上锅盖蒸半个多小时,然后将面和洋芋搅拌在一起即可。说是蒸菜其实就是面和洋芋的拌合物。也许是肚子特别饿的缘故吧,一开锅洋芋和面的香味扑鼻而来勾出了我的“馋虫”,不怕大家笑话,说实话当时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,伴着饥饿感和一种新鲜感,三下五除二一碗洋芋蒸菜就下肚了。没有过多的调料和小菜的拌佐,但是那种浓香和温情是现在任何的美味佳肴都不可比拟的。
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蒸菜的香甜正因为它的零添加,保持了两种食物的原生态风味,就像同学之间纯真无暇的友情,至今回味悠长。
洋芋蒸菜在贫穷的岁月里成了“瓜菜代”的主力军,同学们大多都是吃着洋芋蒸菜,成就了学业,实现了人生的梦想。
当时在一般的家庭里,蒸菜也是家常便饭。慢慢的随着时代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首先带来的是吃蒸菜次数的减少和各种蒸菜种类的增多,花样翻新。三四月间苜蓿芽儿吐露生机,绿的诱人,茎叶肥嫩,消闲的人们把它摘来,用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野菜作为食材,拌了面蒸出来的蒸菜,色泽白中透绿,松软可口,也不失为一道美食。
莴笋上市后,人们把嫩绿多汁的笋叶不忍扔掉,洗净切碎后用来蒸蒸菜,蒸出来的蒸菜脆嫩可口,有菜有面,营养搭配均衡,成了餐桌上的新宠儿。
过去,家家常吃的蒸菜,现在却成了人们多少日子用来调节一下生活的“稀餐”,平时下班到家里,经常做的饭都是米饭炒菜搭配一些半成品,简便快速,蒸菜平日都没时间做。只有妈妈在家的时候,看到家里没有馍馍了,妈妈总会说,今天我给大家擦点蒸菜吃换个口味,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很欢迎。婆婆退休在家后,过一段时间就会给我们蒸些蒸菜拿过来让我们炒着吃,一饱口福,即方便了我们的生活、也传递了亲情。
说人们的嘴是越吃越叼,一点都不假,现在人们吃的是越来越精细化了,吃蒸菜也要有好佐料,蒸菜要用青辣椒、小芹菜或韭菜多放点油炒着吃才香,再配上大蒜和各种小菜味道就更不一般了,吃上这样的一顿饭在今天人们吃腻了肉和各种大餐的时代里,简直算是“改善生活”了。
记得我曾在西安饭店吃各种名小吃时,也曾吃到过洋芋蒸菜,当时我还特意问了一下服务员,当地叫做“洋芋擦擦”,蒸菜从夕日贫困的父老乡亲们用以果腹充饥的“下里巴人”提升到宾馆饭店和火爆当前的农家乐里用来接待宾客的“阳春白雪”的地位,完成了从“丑小鸭”到“白天鹅”的角色转换,正是由于面和洋芋这对“黄金搭档”的养人之处。
每当吃蒸菜的时候,我都会细细咀嚼它所蕴含的多样滋味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标签: